这篇文章总共有4200多字,配了20张图片,大概要花上15分钟才能读完。它第一次发布是在2022年1月25日。
大家都知道,说起大海航时代,大概是从葡萄牙的王子恩里克开始往非洲西海岸探险那会儿算起的,到现在也就五六百年的历史。不过,在葡萄牙人往南走之前,虽然大海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挺陌生,但它可不是啥都没记录的一片空白。
很久以前,人们喜欢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,特别是在那些气候好、适合种庄稼和养娃的地方,人口就容易多起来。人口一多,技术也就跟着发展了,毕竟人多好办事嘛。这么一看,欧亚大陆的东、西、南三面,就出现了好几个文明中心——东边有咱们华夏的农耕文明,南边有印度河文明,西边呢,就是地中海边上的文明。
图1显示的是几个重要的古代文明诞生地。它们有个共同特点,那就是都位于北纬30到40度的温带地区,而且都紧挨着大河。不过呢,地中海那边的文明,商业活动更为突出;而咱们华夏文明,则更侧重于农耕。
华夏文明的摇篮位于东亚大陆那片最肥沃的耕地平原,因此咱们的老祖宗特别喜欢种地。在青藏高原、蒙古高原和东海围成的那个“半包围圈”里,华夏文明紧紧凝聚在一起。对于出海探险或者抢占海外地盘,咱们的老祖宗向来兴趣不大。古代中国对海洋最感兴趣的就是搞点海外奢侈品回来,好让有钱有势的人享受享受,茶叶、丝绸就是那时候咱们的主要出口货。相反,咱们从海外进口的生活必需品并不多。
图2展示的是从东方角度看的“丝绸之路”大概样子。在这么长的一条贸易路上,估计那些做贸易的大佬们很少会一口气走完全程。他们通常的做法是,像接力赛一样,把货在中转站交给下一个人,然后卖掉货,再装上那边运来的新货,这才回家。所以,这张图啊,也就只画到了中亚那块儿。
所以,才有了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这个名字。在唐朝之前,大家主要是走河西走廊去中亚做买卖,那时候,骆驼是穿越大片荒凉地方的最好工具,而我们这边拿得出手的宝贝就是丝绸,因此就用这两个东西来代表了。其实,好几千年来,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需求一直都很强烈。但到了唐朝,阿拉伯人强大了,控制了中亚,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也厉害起来,让河西走廊变得不安全,于是大家就只能更多地走海路了。
图3展示了一幅古老的壁画,上面画着贸易的路线。你瞧,壁画下方有只骆驼,它就像是丝路上的吉祥物。再瞅瞅中间,那帝王模样的人,说不定就是隋炀帝。他啊,是中原皇帝里头唯一一个到过青藏高原上青海湖的。
华夏人对海船的探索挺早的,也有了自个儿的特点。但有点可惜的是,不管是壁画还是挖出来的东西,都还不能说明中式风帆到底是谁先搞出来的。很久以前,有个金属桶在南越王墓里被发现,上面画了海船,大概是公元前100年左右的东西。看那船头船尾翘得老高,就知道这船出海肯定没问题,但风帆的影子却没咋看出来。桶上画的人长得挺奇怪,还杀了俘虏,看着有点像玛雅人,具体情况后头再说。
【01. 此物形似马桶,信息量好大,竟揭示了海洋先民的大秘密】
图4展示的是从南越王墓里挖出来的一个铜壶,上面刻着古代人和海船的样子。
图5. 看的是讲玛雅文化的电影《启示录》,里面先民的样子挺有特色。杀俘虏来祭祀,这在先民里头,算是挺常见的做法。
在广州南越王国时期的一个墓葬里,发现了一艘陶制的早期船只模型。从船上的人形设计来看,这艘船大概长14到15米,能装大约50石货物(汉代1石约等于31公斤,所以50石就是1.55吨左右),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一艘船了。船头装有锚,沉到水里能稳稳地抓住沙底。船两边还有走道,方便撑篙的人走来走去。船舵在船尾中间,专门有个舵楼装着,舵板大大的,推水很有力,下端跟船底一样平,水浅的时候也不用提起来。不过,那会儿还没有船帆的迹象。所以,早期的海船都是靠人力划桨、摇橹、撑篙来驱动的,要是以后能学会利用自然风力,那可真是个大突破。
图6展示的是1954年在广州沙河顶挖掘出来的一艘陶船模型,它大概是在东汉时候做的,那会儿距离南越王国被汉武帝平定已经过去了100多年。
图7展示的是,大概3100年前,古埃及壁画里头就有了风帆的雏形。你瞧,那上面画着一些人正鼓捣着一根桅杆上的布帆。有种说法是,尼罗河嘛,南北走向,河道又直,那儿的季风挺稳定的,所以用风力来行船,简直不要太合适。
图8展示的是按法老墓里壁画重新画出来的古埃及帆船样子。这船中间立着一根桅杆,挂着块大大的方形帆。船头和船尾都往上翘,这样设计是为了能轻松劈开波浪。
图9展示了利用电脑CG技术重现的一艘古埃及帆船。通过先进的电脑图形处理技术,专家们成功地把一艘古老而神秘的古埃及帆船带回了我们的视线。这艘船不再只是历史的尘埃中的模糊记忆,而是变得栩栩如生,仿佛随时可以扬帆起航。图中的帆船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复原,从船身的结构到帆布的纹理,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古埃及帆船的真实风貌。
图10展示的是古埃及的一种帆船。这船上,你可以看到风帆和划船的人。
中式风帆具体是怎么出现的,现在已经说不清了,不过海上贸易的发展确实催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帆船。中式帆船里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船、福船和广船这三种,它们分别是从长江口、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。沙船,人们也叫它平底船或者防沙船,因为要在长江里开,所以吃水不深,船尾是方的,平底设计,能装好多桅杆和帆。这种船的历史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候,算是中国北方海域的招牌船型。沙船既能走河也能走海,但不太经得住大风大浪,基本上没法跑远洋。
图11展示的是一艘按现代工艺打造的中式福船。
福船和广船虽然出生地不一样,但它们的航海能力都挺像的。它们都是船头船尾往上翘,底部尖尖的有龙骨,上面宽下面窄,而且吃水深,特别适合在大海上跑。特别是福船,因为福建那边山多海也深,浪还大,所以古书上都说它:“上面平平的像秤,下面尖尖的像刀,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破浪前进。”福船可以说是咱们中国最棒的海船了,郑和下西洋、戚继光打倭寇、郑成功收复台湾,这些时候它都是咱们的主力战船。
广船的历史能追溯到春秋时代或者更早,到了唐宋时期它就发展得很完善了,元明时更是定型下来。它的形状是上宽下窄,虽然在大海上摇来摇去得挺快,但稳定性挺好,不容易翻。说起广船,不得不提那艘“耆英号”,它是第一艘靠自己的力量横渡太平洋,到达欧美的中式木帆船,这事儿足以说明广船的远航实力有多强。不过有点遗憾的是,如果这事儿能早个600年发生,那就更牛了。
图12展示的是一艘到达西方的中式帆船,名叫“耆英”号。英文说明上直接写着:一艘中国帆船(Chinese Ship)。
图13展示的是“耆英”号的一个重现模型。
跟西方常用的软帆不同,中式海船有三种,它们都用上了竹竿加固的“硬顶帆”。在中国古代的书里,最早提到帆的是在东汉末年,刘熙在《释名·释船》里头说了:“帆嘛,就是让它飘起来的意思,跟着风张开的那块布就叫帆,能让船嗖嗖地往前跑。”到了三国时候,吴国的万震写了本《南州异物志》,里头说有种船能装上四个纵帆:“那些海外的人,看船大小,有时候就装上四个帆,前后都挂上。他们还用一种卢头木,叶子像窗框那样,有一丈多长,织起来做帆。”还有吴国的朱应,他写了本《扶南异物志》,里头讲了航海家康泰去南海那边,像越南、柬埔寨这些地方的事儿。康泰算是中国古代有记录的最早跑到东南亚、南亚的航海家了。
图14展示的是一艘采用满帆航行的现代中式帆船。你可以看到,那帆是由帆骨牢牢支撑的大型硬帆。不过挺遗憾的是,这类硬帆并不适合大型海船快速航行。
中式硬帆呢,主要有三种样子:长方形的、扇形的,还有一种是上面是扇形下面是矩形的混合款,这种最常见,人们也叫它平衡硬式斜桁帆。它的帆叶挺硬,里头塞了帆骨撑着。这种帆比较重,升起来慢,但降下来快,风大风小的时候,可以调调帆的形状来适应。不过,因为材料有限,中式帆做不大。再加上它太重了,没法装好几层帆,也抓不到高空里的强风,所以中式帆船速度就上不去了。动力不足嘛,船也就不会造得太大。
说说郑和下西洋时那艘大宝船的尺寸问题吧,《明史》里头写的是“长四十四丈,宽十八丈”,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就是长大概151米,宽61.6米,长宽比例差不多是2.45比1。虽然说有“九桅十二帆”,但要是真看它的样子和动力,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。有这么个说法,听起来还挺靠谱,就是说那艘大宝船主要是用来撑场面的,真正出海远航的船,那还得讲科学,不能光靠大。
图15展示的是某博物馆里的一个特别布置:他们把一艘超大的郑和宝船模型,跟哥伦布探险新大陆时用的“圣玛利亚”号卡拉克帆船模型摆到了一块儿,这么做就是想让观众一眼看出两者的巨大差别。
图16展示的是一艘由CG技术精心打造的大型中式帆船。这艘船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情,从设计到细节都透露出中式海船的韵味。船身庞大而雄伟,线条流畅,仿佛在海浪中悠然前行。CG技术的运用,让这艘船看起来栩栩如生,每一个部分都精致无比。你可以看到船上的帆布高高扬起,似乎正迎着风,准备远航。船体的结构也清晰可见,显示出中式海船独特的建造工艺。整体来说,这艘大型中式帆船不仅展示了CG技术的强大,更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式海船的魅力和风采。
想要知晓历史真相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到田野考古现场找实物证据。说到中式帆船,广东阳江海陵岛上展出的那个“南海一号”文物可算是个顶尖货(不过话说回来,这名字确实有点不起眼)。从2007年底被打捞上来后,“南海一号”就被挖了14年。这船剩下的部分大概有22.1米长,保存得最好的地方差不多有9.35米宽。到2019年8月6日,船舱里的货都清干净了,总共挖出来的宝贝超过18万件。但更让人的是这艘南宋海船的造船手艺。
专家看了看剩下的船体大小,估摸着“南海一号”整条船长可能有41.8米,最宽的地方差不多11米,能装800吨的水。这可比哥伦布第一次出海找到新大陆时坐的“圣玛利亚”号大多了,“圣玛利亚”号才23.66米长,7.84米宽,吃水才1.98米,排水量才130吨。“南海一号”造的时候大概是南宋那会儿(1127到1279年),这比“圣玛利亚”号出海探险的1492年要早了200多年呢。
图17展示的是南海一号的复原模型,这是一艘典型的中式海船,特点是有三根桅杆和三面帆。
图18展示了纪念馆旁边的一个特别场景,那里有一个完全按照真实大小复制的“南海一号”。
挺让人好奇的是,“南海一号”究竟要开往哪儿呢?瞧瞧船上剩下的那些瓷器,一看就知道是艘商船。再瞅瞅那几件少有的大金器,估摸着是船主戴的装饰,而且这位船主啊,身材估计不赖,壮实得很。还有啊,有的瓷器上那阿拉伯味儿,说不定就是阿拉伯人定制的。这么一来,这船的目的地,说不定能跑到阿拉伯半岛那边去。想想它出发的地方,福建泉州,那“南海一号”很可能是顶级的中国海船——福船。反正,“南海一号”这一挖,把好多历史上提过但让人一头雾水的事儿都给解开了。
不过,中式帆船在宋元那会儿可是红极一时,到了明朝初年,就突然开始走下坡路了。说起来,这事儿跟那时候的政治环境关系大了去了。南宋那会儿,长江以北的地盘都让出去了,战乱不断,河西走廊也丢了,陆地上的路走不通了,朝廷没办法,只好往海上找财路,海上贸易一下子就火了起来,照这势头发展下去,说不定能搞出大名堂。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的,他们不光没管海上贸易,还派海军去打日本、爪哇呢。可明朝一上台,就开始关起门来搞建设了。
图19展示的是河西走廊。到了明朝,中央政府退到比较好守的嘉峪关那块儿,而之前汉唐时候的瓜州、敦煌这些地方,就被留在了嘉峪关外面,基本不管不顾了。
大家说法不一,但普遍觉得,明朝初期,因为北边和南边都打了不少仗,再加上郑和下西洋花了太多钱,所以后来的皇帝就不让老百姓出海住或做生意了。他们说是为了加强海边安全,防止海盗捣乱,但其实有点像因为吃饭噎到就不再吃了,做法有点过。不光海上这样,就连好不容易打回来的河西走廊,明朝皇帝也放弃了一半,军队只守嘉峪关那边了。
接下来的几百年,东西方逐渐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。像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兰、英国、法国这些以前又穷地又少国家又弱的地区,靠着大航海时代抢掠和暴利贸易,成功翻了身。他们把盎格鲁-撒克逊人和拉丁人的后代带到了世界各地,只有东亚的大国还能勉强挡住这股殖民热潮(但港澳两地还是被白人占领了)。在原本生态很好的美洲、澳洲、非洲,大半地方都被外人占了。到现在,盎格鲁-撒克逊人从千万级别涨到了十亿,霸占了各大洲最好的地盘,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可大了。
图20展示的是,欧洲人搞出了超级厉害的西式大帆船,这五百年来,他们靠着这些船成了地球上的老大。
欧洲人怎么造出了那些巨大的西式帆船,咱们下次再聊。
故事还在继续,后面更精彩,等着瞧吧!
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