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北宋年间,宋真宗赵恒亲笔写下《劝学诗》。这位开创"咸平之治"的帝王,以质朴诗句道出读书治学的真谛。全诗将典籍比作良田、华屋、车马、佳偶,最终落笔于"五经勤读"的治学箴言。虽为劝学之作,却无半点说教之气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期许。
千年时光流转,这首诗早已超越科举劝学的初衷。当我们褪去功名富贵的表层解读,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智慧——读书不仅是获取生存资本的手段,更是构建精神家园的基石。诗中的"黄金屋""颜如玉"皆为隐喻,实指通过阅读获得的心灵丰盈与精神自由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劝学诗》
——赵恒〔北宋〕
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
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
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车马多如簇。
娶妻莫恨无良媒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
男儿欲遂平生志,五经勤向窗前读。
【01】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
〖📜释义〗
想要让家族兴旺不必购置沃土,典籍中蕴藏着万石粮食。这里的"千钟粟"既指代物质财富,更暗喻精神食粮。古人将典籍比作良田,强调知识的积累如同春种秋收,需要耐心培育方能有所收获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农耕文明深谙春播秋收之道,读书治学亦是如此。当我们翻开典籍,便如同在心灵沃土播撒种子。有些文字如及时春雨,润物无声;有些思想似盛夏骄阳,令人豁然开朗。这个过程或许不如买卖交易立竿见影,却能在岁月沉淀中收获意想不到的丰饶。
现代人常困于速成之术,却忽略了最朴素的积累法则。就像老农深谙土地脾性,真正的读书人懂得与文字对话。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歌赋,恰似深埋地底的养分,终将在某个清晨化作破土而出的新芽。
图片
【02】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
〖📜释义〗
不必费力建造华美屋宇,典籍里自有用黄金铸造的居所。此句并非鼓吹拜金,而是以"黄金屋"象征精神殿堂。古人认为,通过阅读构建的认知体系,远比雕梁画栋更能庇佑心灵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建筑会随岁月斑驳,文字却能跨越时空永恒。当我们沉浸于《诗经》的草木芬芳,流连于《史记》的千秋风云,便是在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宫殿。这种建筑无需砖瓦,却能为灵魂遮风避雨;不求金碧辉煌,自有一派气象万千。
在这个信息纷扰的时代,多少人追逐物质的华屋,却在精神世界无家可归。那些泛黄书页间的智慧,恰似暗夜中的明灯,既能照亮方寸之地,亦可指引人生归途。这般居所,才是真正安身立命之处。
【03】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车马多如簇
〖📜释义〗
不必感叹出行时无人相伴,典籍中的车马仪仗比现实更盛。此处"车马"并非指代物质排场,而是象征精神世界的同行者。古人认为,与先贤思想同行,胜过千百随从簇拥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独行时最见心性修为,当孤独成为常态,文字便化作无声的旅伴。读《论语》如与孔子周游列国,阅《楚辞》似随屈原行吟泽畔。这般穿越时空的同行,让每个平凡日子都充满奇遇。
候鸟南飞自成阵,溪流入海终相聚。读书带来的精神共鸣,往往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显现。或许是在山间独步时突然明了的诗句,或许是在夜雨敲窗时顿悟的哲理,这种心灵的陪伴,比现实的喧嚣更恒久。
图片
【04】娶妻莫恨无良媒,书中自有颜如玉
〖📜释义〗
无需遗憾没有好媒人说亲,典籍里自有如玉美人。此句打破"女子无才"的陈旧观念,将"颜如玉"升华为美好品格的象征。古人借此阐明:精神世界的丰盈,能孕育出超越世俗的美好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容貌如春花易逝,智慧似美玉恒存。文字中蕴藏的气质涵养,往往在谈吐举止间自然流露。这种由内而外的光彩,不因岁月流逝而黯淡,反而随着阅历增长愈显温润。
四季轮回各有其美,人生境界亦当如是。少年读诗见辞藻,中年读诗悟情理,暮年读诗得圆融。每个阶段的阅读,都像在与不同时期的自己对话,这种成长的馈赠,远比外在的赞誉更珍贵。
图片
【05】男儿欲遂平生志,五经勤向窗前读
〖📜释义〗
男儿若要实现毕生抱负,当常将五经置于窗前勤读。此处"五经"代指传统文化精髓,强调治学需从根本入手。一个"勤"字道破学问真谛——非朝夕之功,贵在持之以恒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志在高山者不惧坡陡,心向大海者何畏浪急。读书治学如同登山观海,初始时只见片段风景,待日积月累登高望远,方知天地广阔。那些晨昏诵读的时光,终将化作登临绝顶的台阶。
溪流不舍昼夜,终成浩荡江河。学问之道不在突击求成,而在细水长流。每日读几页经典,如同在精神田园栽种新苗,假以时日自成葱茏之势。这般积累,远比汲汲营营更有力量。
图片
与君共勉!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